The Twist and Turn of Finding My Calling
- wwu149
- Feb 6, 2021
- 4 min read
Disclaimer: First of all, a sincere apology to my English readers, this post is written in Mandarin, and for good reasons. This article is initially penn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 major Taiwanese case competition, the prompt was surprisingly thought-provoking, and I ended up having a lot to say. Also, I think the sentiments I experienced are better expressed in Mandarin, though in the near future, I will come around to this topic again and capture the essence in another blog post, this time in English.
With that out of the way, let us begin with the prompt that lived in my head rent free for a decent chunk of a week. The question asked me to provide the most inspiring and impactful experience I've had in my life, and here's my modified response.
我的名字是吳昕維,出生於加州舊金山市,我小時候都待在美國,直到小學才回台灣就學。 目前因為疫情的關係,我暫時以訪問學生的身分就讀台灣大學。我想藉這年的機會跟台灣的學生和企業們多多交流,體驗東西教育跟職場的不同。商業競賽的文化在歐美比較不流行,但在台灣的職場上很被重視,所以我想參加這次比賽來體驗跟增進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考。
我從小就對汽車行業特別有興趣,加上我對保護大自然也相當熱衷,因此結合兩方就演變成對新能源汽車的喜愛。但我一直認為汽車是自己的興趣,不能當成一個職業生涯。因此我在尋找自己的人生使命時,一直故意躲避這一塊,並逼迫自己去從事金融與電腦科技等比較常見的選擇。在大學期間,我遇到了不少世界上最聰明的學生,但聰明不見得代表有勇氣或是想法。我發覺很多人都盲目地進入最高薪的行業,卻不知道或不願意傾聽自己的人生使命。我最初在這種環境下,也不自覺得想要跟上他們的腳步,忘了除了得到高薪的工作,也應該要考慮自己對社會的貢獻跟快樂。
雖然這個心理障礙跟盲點一直阻斷我心中的熱情,但所幸我就讀的是經濟系(具備以數據跟邏輯的力量,來驗證跟測試社會現象跟大環境的變遷),加上哈佛的教育養成了我不畏懼任何陌生挑戰跟需要強大自我學習的機會,因此不管是在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擔任數位觀光平台的專業經理人,在上海國金證卷擔任公司跟產業分析師,在自己創立的社會企業裡捐出所有收益給導盲犬協會,或是在大學新鮮人委員會中安排多達一千兩百人的大型舞會,我都能欣然地接受這些多元刺激,並順利地達到佳績。
在看似風平浪靜的學業跟職業生涯路途上,我心中一直很惋惜為什麼自己在追求最愛的東西上,竟然是如此的消極。我想除了是因為周遭的同學都認命的選擇最賺錢的工作,加上自己的能力跟汽車研發和設計不匹配,最大的問題還是我沒有勇氣去仔細地思考如何以獨樹一格的切入點,做我喜愛的事。但很慶幸今年我能留在台灣,把令人窒息的大學生活步調稍為的暫緩。我從2020年三月就開始認真的想我除了無法以工程的角度研發新能源汽車,我其實還有很多路線可以嘗試達到我想要讓世界的交通工具全部綠能化,永續人類能源的最終目標。因此我開始全力投入研究台灣在綠能上的產業結構,然後拿起我的電話開始勇敢追夢。
我很幸運在這個尋找熱情的過程上,很多人願意給我機會。我先是從工研院找到他們旗下的起能行公司,一個致力於提供OEM電動車充電硬體的新創。然後透過一位能源業的咨詢師牽線,了解到RCE的電容及三元電池製造商的研發過程。之後又有幸能去參訪在台大新創中心裡專門作三合一電動車動力系統的ZEPT。這些跟專家見面交流的過程,讓我對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生涯可能性,增添許多生機。最後我決定尋求在打造千匹馬力電動超跑跟浸泡式電池系統的行競科技的實習機會。我一邊跟著特斯拉元老級No. 88號的資深工程師學習電動車的生態鏈,一邊幫忙公司行銷產品跟研究市場動態。然後實習結束後又找到哈佛甘迺迪學院裡綠能政策的權威David Lee教授,幫他作電動車充電網的硬體規劃,充電站升級,跟排放法規等一系列研究。
藉由我本身對車子的了解,再加上我對新能源的喜好,竟然在放手一博的情況下,逐漸成為綠能跟汽車行業的新血。我發現新的職業道路被開墾之後,接下來的步伐簡單許多。我之後陸續申請保時捷的實習也相當順利,甚至被它們電動車團隊的組長青睞。我也同時在台大開始上智慧型汽車導論,開始對人工智慧跟自動駕駛科技所能達到的安全跟便利性產生興趣。因此我便決定找到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中的智慧城市組,在台灣一流的軟體公司實習超過半年以上,來了解都市交通可以有哪方面的變革。同時,我也申請參加了台大賽車隊,開始在社團裡幫忙製造可以遠赴日本,為國爭光的電動賽車。
我可以講的故事中,這段經歷或許不是最亮眼的,但它絕對是我生命中一大轉折點。它結合了因為自身懦弱而感到的自責,成長中的迷惘,以及透過努力找到喜好跟工作上的平衡點。雖然我不確定這是否會是我最終的人生軌道,但我認爲這兩年來我用時間換來的實驗成果,有明確地顯示出我不輕言放棄,也不會盲目隨波逐流的個人風格。我希望可以在這裡把我21歲時的人生歷練永恆的記錄下來,或許當我未來遇到困境時,可以回朔到當時的初心,找回我的拼勁。
希望我也有你的行動力哈哈哈